下载APP

“死得更加绿色”,人体堆肥成为殡葬新潮流

藻起藻睡
文化 2023-03-26
文化 > “死得更加绿色”,人体堆肥成为殡葬新潮流

既要落叶归根,也要落地生根。

今年1月28日,TikTok上一条名为“一次特别的再见”的短视频,获得了超过500万次点赞。

视频里没有任何洗脑的音乐,也没有一次夸张的剪辑和表情,只有几个人围着一个“大箱子”而立,面色平静有说有笑,看着工作人员将稻草和木屑的混合物倒入其中。

从那几支蜡烛,还有介绍里的小字,我们才知道这是一场葬礼, 一种叫做“人体堆肥”的新式葬礼。

“当你唯一的儿子死了,你按照他的愿望,以人体堆肥的方式送他最后一程…” “当你唯一的儿子死了,你按照他的愿望,以人体堆肥的方式送他最后一程…”

人体堆肥,这个乍听之下极为接近曝尸荒野的词汇,远没有听起来那么粗暴。相反,它正在因为人们“死得更环保”的愿望,成为殡葬业的新潮流。

1

理论上来说,死后把尸体往野外一丢,确实很“回归自然”。但问题是,它既不环保,更不体面。而人体堆肥的出现,就是为遗体这趟重回生态链的旅途,找到一个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间的平衡。

简单来说, 人体堆肥就是用类似传统堆肥的方法,将人类遗体快速转化为土壤。

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所以这种堆肥方法注定会与动物尸体无害化堆肥高度相似。都是建立一个封闭环境,利用干草、木屑和桔梗等原料辅助发酵,通过控制发酵仓内的水分、氮气和氧气等成分的含量,在杀灭病原体并筛除重金属元素后,使遗体快速分解为土壤。

据最初使用人体堆肥技术的公司Recompose所说,他们当初开发这项技术正是受到了动物遗体堆肥的启发。但不同的是,人体堆肥不只是为了一具尸体的消失和几捧土壤的诞生,也是一场属于逝者和他亲友的葬礼。

在人体堆肥里,发酵仓不再是几块草垛或牛棚废料搭起的临时容器,而是更接近于传统的棺材造型。为了照顾亲友的感受,动物遗体堆肥中,粪便等更高效的辅料也不会被使用。为了避免没事就开开箱翻翻土,许多原本属于人工查看的工作也交给了电脑和机械,尽量实现“一键式堆肥”,避免了过多对逝者的打扰。

对于亲友们来说,遗体发酵就和遗体火化一样,也有着告别仪式。人们会在棺材上放上自己的临别赠礼,或是刻上一句寄言,最后瞻仰逝者遗容,再将它推进看不见的火里,等待几十天后它化为泥土的重生。

卡特里娜·斯帕德这项技术的首创者,也是Recompose公司的创始人。她创立这家公司的初衷,就是想着人们在死后留下的身体里,明明有很多养分能够回馈给自然,却选择额外消耗能源去将它烧掉,很多此一举。于是受动物遗体堆肥法启发,她研究出了人体堆肥的方法。比起火葬,人体堆肥消耗的能源少得多,也不会产生污染空气的废气。

从成本上来说,Recompose公司7000美元的葬礼均价,也与美国火葬的成本中位数基本一致,并且远低于包含墓地费用在内的土葬价格。就算只考虑葬礼的性价比,人体堆肥听上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更何况省钱并不是这种形式的主要目的,环保才是。

2 如果能更宽泛地看待“环保”,那人们探索“如何更环保地去死”,可能要比环保这个概念的诞生还要早。

遗体的火化,不管是为了防止某些疾病的扩散,还是为了减少对土地的占用,都称得上是一种环境保护,即便它们的初衷是为了公共卫生或者经济发展。

很多传统的葬礼形式,大都带有“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追求,但实际上达到的效果却站到了想法的对立面。

土葬对土地的占用自不必多说,古人讲求尘归尘,也因为棺材和防腐措施导致那块土地多年“不消化”。而水葬,不管是沉尸式的喂鱼,还是浮尸式的漂流,都有污染水体的风险。

相较之下,能成功广泛推行的火葬确实是个高效的方法。尽管会消耗能量,产生废气,但仅就不占用土地这一项,就足够火葬成为更受推崇的丧葬方式。只不过它的“不占用”也并不完全,在许多地方依然需要陵园来埋葬或堆放骨灰。

香港的“骨灰墙”现已越发紧俏香港的“骨灰墙”现已越发紧俏

人体堆肥诞生前,水化(aquamation,水火葬)就被发明了出来。这是一种利用化学药品处理遗体的方法,先用高压和强碱溶液快速融解血肉,再将无法分解的骨骼烧成粉末。

虽然与火葬的本质区别不大,但它消耗的能源更少,同时也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能取代火葬的环保葬礼新模式。但由于成本等原因,水化并没成功推广开。南非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斯蒙德·图图在过世后,就选择了这种方式安葬。

在不少国家都能看到的“绿色土葬”,也是殡葬业逐渐环保化的一个例子。这种土葬的特殊在于,它往往只对遗体做很少的防腐处理或者干脆不做,埋葬位置也会更深,采用纸棺材等易降解材料装载遗体,力求让尸体能在埋入土地后更快降解,把遗骨对土地的影响和占用降到最小。

还有十几年前,国内就常能听到的海葬、树葬、花葬等,也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尽管它们只是在火葬的基础上,将骨灰倒在海里,撒在树下,并没实质性变化。但它们让遗体回归自然循环,以及对土地的解放的目的倒也确实达到了,这正是人体堆肥想做到的。

相比之下,海葬、树葬的成本要低得多,抱着坛子或盒子走到海边,选个公园,都能轻易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缅怀场所,乍一看留给想赚“环保殡葬钱”的空间并不多。

但事实上, 硅谷里瞅准环保殡葬商机的公司正源源不断冒头,这片蓝海已经隐隐卷出了泛红的迹象。

3


之所以人们不会擅自环保地把公园变为埋骨所,法律是首要原因。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随意处理尸骨都是违法的,即使已经烧成了骨灰,也不能随地抛撒。

如果处理亲友遗体能全凭心意,那社会新闻上的猎奇事件恐怕会翻上好几倍,走进科学都能再出几季。更何况其中的卫生安全隐患也不少,所以全世界都对此监管严格。

例如在国内,想要撒骨灰到海里,需要先在当地找到负责相关业务的“撒海办公室”。一般都要准备材料,登记排队,等待日子再集体登船撒骨灰。

如果不想排队,或者不愿和陌生人一起送别逝者,还可以选择相关公司提供的收费服务。在百度上打出海葬的关键词时,就能看到不少购买了广告位的公司。

人体堆肥这种新兴的处理方式,同样需要法律的支持。自2019年华盛顿州首次将其合法化后,去年12月30日,纽约州议会正式签署了A382号法案,宣布对相关公司提供创建、运营和权责等方面的支持,至此纽约才成为了美国人体堆肥合法化的第6个州。

正是因为需要以公司形式接受监管,才让许多能先想到用户需求的人找到商机。美国许多林场看到对树葬的广泛需求后,索性去申请资格给用户划出了专门的“陵园区”,为此单独或合作开设的公司就有不少。

加州一家名为Transcend公司,就提出了森林墓场的概念,“每棵树都是一块墓碑”。硅谷南部的森林里,一家名为Better Place Forests的初创公司,则把“你来了不只是森林的投资人,也会是森林的一部分”作为口号,听起来都颇有吸引力。

“想变成一棵未来的树吗?” “想变成一棵未来的树吗?”

主营人体堆肥业务的Recompose,也与其他林场有着合作,如果亲友化成了泥土不想装进盆里种花,还可以运进大山,认领一棵树成为它的养料,或者重新种一棵树。

在过去,色情和死亡常被不少投资者视作禁忌领域。它们有时确实能带来高收益,但往往也伴随着道德、法律和社会层面的各种问题,一不小心就有翻车的风险。但是经历了过去两年疫情的洗礼,人们对死亡的认知都得到了更新,死亡已不再是一件不能谈论的事。

特别是对年轻人们来说,经过与死亡更近距离的接触,他们反倒能更积极地去面对它,让这些新型殡葬形式在新媒体大受欢迎。

4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则短视频,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出自一家名为ReturnHome的公司。

这家公司和和Recompose一样,也主营人体堆肥业务。虽然不比后者2019就参与推动行业立法,它2021年的起步晚了不少,但他们很懂当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营销模式,很快借此打出了名气。

TikTok上,他们拥有超过60万粉丝。平时的视频虽然平均只有几百上千点赞,但是偶尔也有点赞上万的爆款。

只不过,在他们的视频里——不管是数据出色的还是无人问津的——都看不到那些爆款视频里的一般要素。他们的视频,要么是纪录一次十几秒的宠物狗告别仪式,要么是几十秒对“堆肥过程中骨骼会发生哪些变化”的科普,看上去不含任何财富密码。

但每隔几个视频,他们总能做出数据极佳的爆款视频,几万到几十万的都有。其中最夸张的,就是那个记录了小男孩告别仪式的500万赞。这或许因为是这种形式本身的猎奇感,又或许是因为简单的告别仪式,击中了观众们的情绪。

殡葬业从来都不只是关乎逝者遗骨如何处置的问题,关乎法理,更关乎人情。一场葬礼既是向死者的道别,也是给生者的慰藉。比起利用家属伤痛情绪趁火打劫,价格合理透明地为他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服务,就更容易接受得多。

就像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可能对于参与者或环境来说影响都微乎其微,但理念的践行一定影响更深远。更何况既能落叶归根,也能落地生根——有时候还能见证亲友“转生”成一棵树。

一位用树葬告别了父亲的网友,就在人体堆肥的短视频下留言说: “我去林场看望他,要比去传统墓园更欣慰。特别是在夏天,他的状态看起来真棒。”

部分资料来源:

1.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3/feb/19/human-composting-industry-deathcare

2.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CN101838166A/zh



展开全文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29
快速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评论时间
查看全部评论
  • 首页
  • 下一页
  • 页 / 共
作者:藻起藻睡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相关阅读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