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 was a man who thought he was a loner.
——The Beatles - Get Back
2022年3月,《JOJO magazine》由日本集英社发行——这是漫画作品《JOJO的奇妙冒险》(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连载35周年的限定纪念,更是被戏称为「不老神话」的荒木飞吕彦送给全体JOJO迷的特殊礼物。
《JOJO magazine》的扉页
在杂志扉页上,「For All『JOJO』Lovers!」的标语被印于历代主角速写之间,那些与《JOJO》相关的记忆也伴随这行醒目的slogan而渐次清晰:从昭和到平成,从英国贵族、意大利「牛郎」再到美式辣妹,JOJO世代传承的「黄金精神」激励了无数人,更一路陪伴了他们度过了漫长而又短暂的青春。
毋庸置疑,《JOJO》第六部《石之海》(Stone Ocean)在JOJO宇宙中占据极为特殊的地位:它首次以女性为主角,讲述了JOJO世界的「终结」与「开始」。
《JOJO magazine》的封面
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但JOJO们的「生命」从未消泯。
01 JOJO们的形象流变:从世纪末硬汉到五彩斑斓的「模特」
1987年,《JOJO》系列的第一部《幻影之血》在《周刊少年Jump》上横空出世。尽管它和荒木此前的诸多连载作品一样收尾迅速(没被腰斩就是进步),但将故事主角设定为19世纪英伦贵族的大胆想法,还是令荒木在当时的日本少年漫市场上留下了关键一笔。
《幻影之血》漫画第一卷的内封
大卫社版TV动画中迪奥的经典出场
如果以荒木飞吕彦本人的创作风格和《JOJO》系列的作品谱系为经纬反溯,《幻影之血》很难称得上是彻底的标新立异之作。它更像是荒木在《巴欧来访者》(バオー来訪者)、《神奇的艾琳》(ゴージャス★アイリン)等短篇之后开辟的一块试验田,熔铸了荒木自己对古典艺术、恐怖传说、善恶二元论等主题的继承与想象。
在连载的35年间,JOJO们的形象经历了某种审美观念上的演进,他们的存在也同时丰富了日本漫画的类型与想象。
《JOJO》诞生的1980年代是日本漫画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时值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高涨的收入待遇和生活信心之下,漫画市场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周刊少年Jump》上,鸟山明、北条司等漫画家各自凭借《城市猎人》和《龙珠》打出了一片天,原哲夫的《北斗神拳》更开启了名为「格斗漫画」的新时代:人物透视准确、侧写阴影突出、注重刻画主角的「成长」……这些特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荒木对《幻影之血》的创作构想。
《龙珠》
《北斗神拳》
同时,作为老牌漫画迷,荒木本人极为欣赏剧画的写实派画风,并坚持将「真实感」这一原则贯穿于《JOJO》的全系列作品。1958年,漫画家辰巳嘉裕首先提出「剧画」(Gekiga Style)的概念,认为它具有「严肃的、强调剧情的写实性」,漫画角色硬朗挺拔、轮廓鲜明,即便是少年故事中也可以加入部分情色裸露、黑色暴力、恐怖悬疑等实验元素。尽管进入70年代,剧画杂志逐渐消亡,但以素描式写实为主的漫画风格已经被一众少年漫创作者吸收融合进作品——《JOJO》中人物身体各部分出现的「荒木线」,正是这种画风的典型标志之一。
从左至右依次为乔纳森、乔瑟夫、空条承太郎,脸部阴影和下巴处的排线较为明显
1970年代的日本漫画界,剧画的影响犹在,男性角色与粗眉毛成为了一种标配,齐藤隆夫(《骷髅13》)、水岛新司(《大饭桶》)等经典漫画家都为主角选择了较为粗重的平眉,以强化人物的硬朗健硕与棱角分明。荒木也受此影响,从乔纳森到承太郎,JO家好儿郎拥有清一色的粗平眉,粗壮、粗犷、粗砺……连东方仗助初登场时也顶着一对粗眉,眉心聚拢,「不良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漫画中后期,仗助的眉尾明显变细,上挑的眉峰也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他的面部轮廓,其形象也朝向四肢纤细修长的少年发展。
漫画中仗助初登场时的形象,和承太郎的形象高度相似
中后期战斗时的仗助特写
同时,第四部的主角团中也开始出现较为重要的女性形象(山岸由花子和杉本铃美),不仅画风保持了荒木一贯的写实性,战斗风格也在此前拳拳到肉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日常化的智斗色彩。尤为重要的是,不同于第三部的「公路片」,第四部的故事节奏使得人物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仗助对乔瑟夫的渴慕直到故事结尾才渐露端倪。
左为漫画版由花子的形象,右为TV版
意大利名模时尚团合影留念
在这个意义上讲,徐伦已然具有苏珊·桑塔格所说的「camp」(坎普)特质:「一个人的性吸引力的最精致的形式在于与他的性别相反的东西。男性化的女子肯定是坎普感受力的最伟大意象之一。」
此处仅以桑塔格所列举的「坎普」气质代表为例,左图为女演员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右图为受「新艺术运动」影响而设计成铁铸兰花柄形状的巴黎地铁入口由此,一条不算复杂的线索映入眼帘:JOJO们的形象似乎呈现了某种性别观念上的尝试,从传统的男女二元设计到走向五彩斑斓的泛性化主角,并且在饱满的色彩和丰沛的人物情感加持下充满性张力。这与世纪之交逐渐开放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也与荒木本人不断成熟的审美观息息相关。
尽管如此,《JOJO》的内核却始终未变:澎湃的生命,时尚的本能,与命运抗争到底的精神,和滋养众生的爱。
02 色·欲·爱:永不枯萎的时尚之花
似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很难剥离自己对时尚的关注,当季的流行色、大牌设计师的最新款、各类时尚资讯等等应接不暇。但正如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所言:
「无论新风格有多么前卫,无论那些风格宣言有多么雄心勃勃,每个人也都明白:时尚总会再次发生改变。它们有时是从以往风格演化出来的,有时则是针对那些风格的一种激进的反叛。」曾专修设计的荒木也深谙此理,于是他令笔下的人物成为一种自觉的时尚:高饱和的奇妙色彩、古典与摇滚的碰撞、赤裸表达情感的率性和敢想敢做的决心,以及世代伙伴之间的羁绊与纠葛,《JOJO》的时尚无处不在。
令摇滚发烧友狂喜的第四部《不灭钻石》可谓《JOJO》融合潮流史的典范之一。作为荒木最喜欢的歌手之一,普林斯(Prince,美国流行歌手、词曲作家、音乐家、演员,以全面的音乐才能和华丽的服装及舞台表演著称)不仅为他提供了东方仗助发型「牛排头」的灵感来源,更贡献了专辑名称「The Gold Experience」,成为第五部主角乔鲁诺的替身名。而仗助胸前醒目的「Peace & Love」标志则暗示了嬉皮士精神和朋克文化在《JOJO》中的重要地位:The Beatles、Queen、Sex Pistols、Pink Floyd、David Bowie、The Rolling Stone……就连大乔的伙伴齐贝林,其姓氏都来自著名的英国摇滚乐队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艇)。
此外,在《JOJO》中,各系列的角色服装、配饰和对身体部位的展示也与人物性格相呼应,将他们饱满的生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与当代艺术和时装审美的巧妙融合堪称经典。古典主义、矫饰主义、未来主义、波普艺术、甚至还有草间弥生的南瓜,你可以在《JOJO》的人物身上找到各个时代的「流行」元素,乍看夸张,越品却越有味道。
在荒木看来,达芙妮的身躯逐渐变作植物一般的旋曲上升状,恰到好处的扭曲烘托出肉体的欲感与圣洁,这种与日本艺术迥异的生命力与浪漫感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风格。于是他大量借鉴各式人体模特造型和雕塑作品,试图在《JOJO》中呈现超越人体骨架极限的「姿势」(Pose)和挣脱肉体桎梏的生命状态。
在俊男靓女纷纷的情与欲里,不禁想起迪奥对普奇神父所说的那句「你不认为邂逅本身就是一种引力吗?」
这同样适用于《JOJO》系列中的全线人物。姑且不论JOJO系列在AO3等创作网站上的CP种类和同人文衍生数量,仅仅以每代主角团之间的情感羁绊和与反派之间的世代纠葛为线索,就能梳理出近20组嗑到飞起的CP:
被戏称「父母爱情」的大乔&迪奥、「好兄弟」乔瑟夫&西撒、「少年组」承太郎&花京院、神圣二人组「茸布」(乔鲁诺与&布加拉提)以及冷门邪教「舅甥组」承太郎&仗助……《JOJO》与时尚的邂逅并非以潮流史为终点,生命与生命之间流动的张力和无言的爱才是《JOJO》时尚的真谛。
大乔怀抱迪奥头颅死去、迪奥复活后露出大乔身上的星星
西撒用发带包裹解药:「这是我最后的波纹了!JOJO!」
花京院眼伤治愈后回归二人对视握手(酷哥嘴角动了)
布加拉提对乔鲁诺说——
形象相配自然是CP能嗑的基本条件,但更为关键的是,《JOJO》中的人物从不吝于表达自己的爱与恨,情感是真、信念是真、痛苦与绝望更是真。
换言之,荒木用自己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异世界,一个充满超能力的「神话」。「这里」的的确确生活着历代JOJO和他们的伙伴,他们只不过借助荒木的画笔向读者发出了邀请。于是频繁出现在人物身上的时髦服装和奇妙配色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JOJO,JOJO就是时尚」。2018~2019年,《JOJO》原画展在东京和大阪两个会场轮流举办,票面图上的承太郎再次打破了既有形象——
左图为票面图,右图为高更画作,1902,《Riders on the Beach》
显然,《JOJO》的TV动画制作团队也继承了荒木的基本理念。我们由此可以在《不灭钻石》中看到黄色的天空和紫色调的背景,《黄金之风》中夺目的金色云彩和紫色火焰,以及徐伦和狱中姐妹各式各样的口绿、口紫、口蓝和口黑唇色。
第四部的导演加藤敏幸曾在访谈中表示,TV版中的许多配色都延续了荒木大胆的想象,这种反差不仅不会让人觉得违和,反而更贴近原作中杜王町诡谲的气质
03 雌雄同体的《JOJO》:流动的性别观
如前所述,JOJO的主角形象演变呈现出某种「坎普」美学的倾向,大胆的配色、不曾掩饰的欲望和张扬的个性都指向了《JOJO》独特的时尚气质:强调风格,表现冲突,把世界当作一种审美对象,始终流动,从未停止。但当我们将主角「对立面」的所谓反派人物一并纳入讨论范围,会发现「坎普」美学早已是潜藏在《JOJO》中的「异色」:在前三部中,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之间的对抗与交融,某种程度上具化为反派与主角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角是正义的、勇气的、意志的化身,而反派却妖娆、邪魅、阴郁。直至第四部大反派吉良吉影的出现,这种因性别气质的流动性而迸发的角色张力一下涌至台前。
吉良吉影的形象极大概率借鉴自英国摇滚歌手大卫·鲍伊(David Bowie),蓬松的金发搭配细眉深眸,白皙的皮肤和刀削般的脸庞,让人很难不被他精致的外貌一眼打动。
直到被目睹杀人的第一现场,吉良终于露出了他的真正一面。他的恋手癖源自幼年记忆里作为性启蒙的「蒙娜丽莎」,而反复杀害女性的犯罪行为也成为其对「正常」的病态维护。从本质上讲,吉良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他的种种神经质行为也从侧面印证了,仅靠伪装企图消弭气质差异是绝无可能的。
「绯红之王」与「辣妹」
年少的徐伦不止一次盼望过父亲的出现,因而心灰意冷地在狱中说出「早知道是你,我就不来了」的怨言;但在知晓前尘往事之后,徐伦重新坚定了自己的战斗决心
徐伦的自由首先在于形象。不同于传统的粉色、紫色等「女性色」,徐伦从头到脚都被大块高饱和的蓝色和绿色包裹,衬托得肌肉线条更为流畅;时尚的发色和高耸的发髻,甫一入狱便当着狱警的面自慰,一看就不像好惹的乖乖牌。
左图为TV动画中被B站删减的名场面,右图为「石之自由」的完整体
而徐伦觉醒的替身「石之自由」(Stone Free)更是她对自由极度渴望的具象,它和徐伦前胸的蝴蝶一同预示了她即将背负的命运: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布料、线条与肌肉之间的碰撞,正是生命的缠绕形态;它纤细却坚韧,正如卵化蛹而成蝶,奋力飞舞的目标不是活着,而是为了自由,传递新的希望。
她和埃梅斯、F·F相互扶持,对安波里欧百般呵护,与安娜苏和天气·预报并肩作战,心中怀着拯救父亲和更多所爱之人命运的觉悟,毅然决然地从监牢迈向挑战。也曾怀疑过战斗与抗争的意义,但她终于还是喊出「来吧,普奇神父!」,直面最后的命运。可以说,徐伦早已超越了生理性别的桎梏,到达了一种精神与肉体共振的自由。
右图为《石之海》漫画第16卷的封面,决战前夕
这大概是荒木给予承太郎父女最后的浪漫,也是他们对于新世界的美丽愿景。
「The colours of the rainbow, so pretty in the skiesAre also on the faces of people going by」而那些未散尽的云翳和雾霭,不如一同去翻开《JOJO的奇妙冒险》,再探究竟吧。
天上的彩虹的颜色如此美丽照映在过往人们的脸上
参考资料:
1.《JOJO的奇妙冒险》1~63.东立出版社有限公司.
2.《JOJO的奇妙冒险 STONE OCEAN》1~17.东立出版社有限公司
3.《JOJO 6251: 荒木飛呂彦の世界 愛蔵版コミックス》.集英社.1993.
4.《荒木飛呂彥的漫畫術》.东立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5.《JOJO nicle:荒木飛呂彦原画展 JOJO 冒険の波紋 クロニクル》.集英社,2019.
6.《JOJO论》.杉田俊介著,彭俊人译.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21.
7.《JOJO magazine 2022 SPRING:ジョジョマガジン》.集英社,2022.
8. “Notes on‘Camp’”,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Susan Sontag. Noonday Press.1966.
9.《JOJO的奇妙冒险》 Fandom
10.鲨鱼Talk:《JOJO时尚考》
11.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尚、衣着与身份:一个现代的矛盾》,《装饰》,2011.
12.《剧画究竟是什么样的漫画类型?》,机核,2016.
13. “An essay about JoJo’s Bizarre Adventure and queer masculinities” by Ruben Ferdinand, 2017.
14.《JOJO:在少年漫画的疆土,给男性气质开个洞》,后生价值EnGender,2021.
作者 / 余霜仁
编辑 / Pel
排版 / 小鱼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 首页
-
- 页 / 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