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主宰说”的科学新依据?
田尻智根据儿时在乡下抓昆虫的美好回忆设计出了《精灵宝可梦》,抓一只“绿毛虫”或者“飞天螳螂”带给了玩家们更多的乐趣。
宝可梦为何如此吸引人?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显示:童年时期玩过《宝可梦》的玩家,大脑会产生一个专门识别不同宝可梦的特定区域,并且会一直存在。这一成果最近被发表在了《自然》杂志的子刊《人类行为》上。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大脑是如何识别和区分不同的面孔、文字、数字和符号这些比较抽象的元素,如果有新的视觉刺激产生,大脑是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起初这项研究进展的并不顺利,关键在于研究人员很难找到一个独特的、完全不同的视觉刺激以设立对照组。在实验室中制造一个全新的视觉刺激又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直到他们想到了《精灵宝可梦》。这款上世纪90年代的GB游戏曾在美国风靡一时,人们总是使用GB掌机玩游戏,接受到的视觉刺激类似,以及很重要的一点——它有着不同的“符号”(上百种不同宝可梦)。
图片来自Kitchen Decor
实验人员筛选了11名在童年时期经常玩宝可梦游戏的成年人和另一组从来没玩过游戏的实验对照,分别给予不同的视觉刺激并监测他们大脑的活动情况。
最后他们发现,在给出宝可梦相关的图像时,童年时期玩过宝可梦游戏的成年人脑中会有一个名为“枕颞沟”的特定区域对不同的宝可梦图像做出反映。而在另一个从来没玩过游戏的对照组中,这个区域负责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图像,在给出他们从没见过的宝可梦时,大脑并没有太大反映。
大脑特定区域会对宝可梦产生更大的反映(图片来自研究人员Jesse Gomez)
此外,通过对比不同的视觉刺激,研究人员还发现,大脑用来处理不同信息符号的区域可能和信息所占据的视野有关,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偏心偏差”(eccentricity bias)。
研究人员称:“因为游戏中宝可梦的图像相对较小,人们使用的是视网膜中心的小部分区域进行观察,而现实中的人脸或者动物在视网膜中所占的区域会更大,因此两类信息被分配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进行处理。”
这些发现对于探索大脑的信息识别机制有很大的意义,研究人员最后认为:人类的大脑能够发展出更加专门的区域,来识别不同的视觉信息。也可能因为童年特殊的经历额外“腾出一个区域”来识别不一样的物体。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似乎一直对宝可梦这一主题情有独钟,三年前他们就曾通过热门手游《Pokemon Go》研究游戏对人类寿命的影响,目前他们还准备从听觉方面研究大脑是否存在一个识别特定宝可梦叫声的区域,这些数据将进一步帮助人类探究大脑的奥秘。
他们或许也算得上 “宝学家”的另一种形式吧。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 首页
-
- 页 / 共页
-
在《精灵宝可梦:GO》之前,你可以先玩这款皮卡丘手游 从去年开始,日本的手游市场涌现出了多个成功的IP作品,截至6月1日,APPSTORE中的畅销榜前 ...半球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