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遭遇[数据删除]的基金会,是怎么从科幻新星变成“儿童邪典”的?

Lushark
文化 2021-05-22
文化 > 遭遇[数据删除]的基金会,是怎么从科幻新星变成“儿童邪典”的?

在各大主流视频平台上,“SCP基金会”已经消失有一段时间了。

对“SCP基金会”这个关键词,大多数人或许只闻其名,知道是个科幻相关的概念,但对其如数家珍的爱好者也并不少见。而在一则3月的官方通告中,其相关视频被定性为“儿童邪典”,被专项整治清理。

然而,“SCP基金会”并非什么真实存在的组织或机构,最早也并非具备显而易见的“危害性”,只是一套由各国网友共同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作形式非常特别,在过去的十年里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但没有人想到,正是这种集体创作模式背后的局限性,最终为其招致了祸端。

1

SCP基金会的兴起还得追溯到科幻界的“新怪谭(New weird)”热潮。

这个二十一世纪初诞生的名词就和“太空歌剧”“赛博朋克”一样,模糊地圈定了一些具有共性的科幻作品,以此给后人提供创作灵感。新怪谭的特点就在于打破了“科幻”与“魔幻”之间的边界:这些故事大多发生在现代或者近未来都市,讲述人们如何凭借目前的科学常识与先进科技,去探寻理解那些尚处于未知领域、仍有着鲜明魔幻色彩的事物和事件。

新怪谭文学也隐含着新世纪以来科幻界普遍的悲观主义,即认为人类的科技水平还远不足以协助我们对抗那些尚不可知的神秘事物,表面上和平共存的现状只不过是如履薄冰。

电影《湮灭》的原作小说《遗落的南境》是新怪谭的代表作品之一电影《湮灭》的原作小说《遗落的南境》是新怪谭的代表作品之一

新怪谭在国内至今尚属于非常小众的文学类别,但它的影响早已经渗透到互联网多媒体的各个角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SCP基金会”诞生了。

4chan论坛的“/x/”板块是一个专门讨论超自然现象的地方,有许多网友在这里发表自己创作的新怪谭段子。2007年,一位ID为“Moto42”的网友在这里发布了一篇帖子,他以一本正经的记录报告形式描述了一只相当危险的不明生物,并配上了一张插图。

原贴的快照原贴的快照

“项目编号:SCP-173

项目等级:Euclid(欧几里德)

特殊收容措施:项目SCP-173应随时保存在一个上锁的收容区域内。如有人员必须进入SCP-173的收容区,人数须不少于三人,并且进入后必须锁上入口的门。至少两人必须随时与SCP-173保持眼神接触,直到所有人员离开、并将收容间重新上锁为止。

描述:于1993年移动到Site-19,起源一直未知。它由混凝土和钢筋建造,并含有Krylon牌喷漆之痕迹。SCP-173是有生命且带敌意的。项目在直接视线中不能移动。与SCP-173之间的视线绝不能在任何时候被中断,收容间内的人员必须在眨眼前相互给予指示。根据报告,项目以折断头骨与颈部相连之处或绞杀来攻击。在攻击事件中,人员需遵守第4级危险项目收容措施。

人员报告指出,在收容间无人时,其中会传出刮石声。此被认为是正常现象,并若有任何此种行为之改变,应当报告值班中的HMCL监督员处理。

在地板上的红棕色物质为粪便和血液组成,这些物质的来源未知。内部环境须每两周清洁一次。“


帖子中的配图其实来自于日本艺术家加藤泉的雕塑作品《无题2004》,所以很显然,其他文字内容也都是虚构的。这种看图说话编段子的贴在当时的/x/板很常见,但还没有哪篇能像“SCP-173”这样,寥寥几百字就塑造出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还让一个等级森严的神秘组织在读者眼前若隐若现。

”SCP基金会”这个背景设定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的脑洞,大家开始幻想这个基金会还可能收容了怎样的异常生物。论坛里很快出现了其他用户发表的“SCP-173”姊妹篇:同样是以观察报告的形式来侧写一个虚构事物,文字内容通常由一个SCP编号、项目等级(安全性)、收容措施和描述以及一些附录构成。

SCP相关内容成了版面里热门的题材,原本的论坛形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大家的需求,一些热衷于此的核心作者便在EditThis上建立了一个Wiki百科用来系统地储存和展示SCP系列作品,后来这个平台又转移到了Wikidot上并持续至今。

伴随着维基站点的建立,创作者们也开始围绕“SCP基金会”本身撰写元叙事内容:SCP基金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如何构成如何运作,有过什么样的历史……字母“SCP”原本只是“Special Containment Procedures(异常事物应对)”的缩写,如今它也被进一步引申为组织的行动宗旨,即“Secure(控制),Contain(收容),Protect(保护)”。那些由“SCP基金会”接管处理的神秘事物也就被称为“收容物”。

从创作角度来讲,这个口号也简明扼要地体现了SCP写作的中心脉络,尤为贴合新怪谭“现代科学与不可知物之间碰撞”的思路。

一个围绕“SCP基金会”的虚构世界就此被建立起来,不同作者编写的收容物在这一世界观下也逐渐有了互动。就像当年《哈扎尔辞典》用辞典来叙事那样,SCP系列逐渐发展为“用维基百科来讲故事”这样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

时隔一年,SCP-173的创作者Moto42才摸索到了”SCP基金会”的主站,这时社区已发展得像模像样时隔一年,SCP-173的创作者Moto42才摸索到了”SCP基金会”的主站,这时社区已发展得像模像样

当然,早在“SCP”之前,网络上就有了许多类似“故事接龙”的多人创作,但还没有哪个能像”SCP基金会”系列这样达成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不同创作者之间的风格差异不仅不会割裂作品的整体感,反而进一步贴合了“不同人员的记录报告”这一设定。

更难得的是,SCP系列本身发展成了一种便捷的写作工具。

大家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个奇思妙想突然迸发在你眼前,它可能是白天发呆时的灵光一闪,或者是半夜让你惊醒的噩梦……你想与人分享这份让你心跳加速的感觉,但你的脑海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不知如何组织成能让他人理解的语言。

SCP系列就能帮到此刻的你。“观测报告”这一规范的写作形式本身就易于模仿,降低了对写作者个人文学水平的要求,前人的作品更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写作技巧,帮助你把天马行空的幻想具现成可供他人阅读的作品。

SCP基金会上有着详细的写作指南,指导创作者如何编写自己的作品SCP基金会上有着详细的写作指南,指导创作者如何编写自己的作品

尤其SCP基金会本身就是一个分享平台,你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你的点子也可能成为他人的灵感。纯粹的读者也可以给其他人的创作投支持或反对票,受到太多反对的条目将被删除,这构成了社区内容质量的护城河。

这些因素让SCP基金会系列自诞生以来就受到诸多正面评价,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网友共创内容——很可能没有之一。

2

随着社群发展,内容逐渐丰富,SCP系列的创作维度也从文字领域拓宽到其他多媒体,包括插图、漫画乃至音乐剧。

SCP系列是科幻微电影的热门题材SCP系列是科幻微电影的热门题材

但是让SCP的知名度在历经几年后迎来大爆发的,还是要数网络视频带来的影响力。

2012年时,油管上有人上传了一段名为“SCP-087”的影像。“SCP-087”是一则现成的基金会条目,简单来讲是一个无尽的阴暗楼梯道,底下会传来孩童的哭声。

这段视频就还原了上述内容这段视频就还原了上述内容

这则视频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第一人称游戏的试玩内容,环境和光影营造的压抑与惊悚感都可说是恰到好处,获得了SCP爱好者的关注。但是制作者并没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样放出他制作完成的游戏,反而就此从网络上销声匿迹了。直到另一位芬兰网友Regalis依据视频内容用Blitz3D编写出了游戏《SCP-087-B》。

这则简短的恐怖游戏初版就广受好评,受到鼓舞的Regalis添加了更多内容,并且有了制作一个包含更丰富SCP内容游戏的想法,那就是后来的《SCP:收容失效》。

开发者在《SCP:收容失效》中搭建了一个SCP基金会的收容所,有了NPC,有了剧情演出,有了难度选择和存档系统,最重要的是有了更具体的玩法:玩家要从那些意外失控的SCP收容物手底下逃生。尽管最初游戏中唯有“SCP-173”这一个收容物,但《SCP:收容失效》作为一个完整的游戏已经初具雏形。

玩家需要利用地形条件适时眨眼,并从“SCP-173”的手下逃脱玩家需要利用地形条件适时眨眼,并从“SCP-173”的手下逃脱

节目效果拉满的恐怖小游戏向来是游戏主播和UP主们热衷的素材,《SCP:收容失效》正是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了广泛传播,大量主播游玩这款游戏的实况录像成为了国内外许多人接触到SCP系列的契机。

随着慕名而来的新粉丝迅速增加,SCP文化圈越发受到重视,也从单纯的同人创作延伸至商业领域,一些大型公司也开始参与到相关内容的经营之中。

日本电击文库的《SCP财团漫画选集》已经出版了“怪”“奇”“娘”三个系列日本电击文库的《SCP财团漫画选集》已经出版了“怪”“奇”“娘”三个系列

SCP基金会的版权分享原则基于CC-BY-SA 3.0协议,简单来讲,就是只要在注明原作者的情况下,即可进行改编乃至商用,所以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个人,利用SCP来盈利本身并不受限(除了少数像SCP-173这样涉及原作者权利的条目)。

但是在这一规则下诞生的衍生作品同样需遵守CC协议,也就是你的二次创作同样可以被别人拿去牟利,这对于商业团体而言显然不是那么友好。因此,比起直接制作“SCP基金会”的关联作品,吸收SCP的长处再另辟蹊径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主流。

在游戏领域有像《脑叶公司》这样让玩家对各类收容物进行管理和实验的模拟经营游戏,又比如《控制》则是让玩家扮演“联邦控制局”的探员在收容设施内与各种收容物交战。尽管没有直接关联,但这些游戏不仅在设定上明显参照了“SCP基金会”,更吸收了SCP的碎片化叙事风格,甚至连游戏内文档也大量参考了SCP文档的经典写作手法。

SCP题材既能驾驭模拟经营,也可做成第三人称射击,有着无限的可能性SCP题材既能驾驭模拟经营,也可做成第三人称射击,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电影《林中小屋》乃至《哥斯拉》大电影中的“君主计划”,也同样有着SCP基金会的影子。

《林中小屋》中展示了一个犹如SCP基金会的怪物收容组织《林中小屋》中展示了一个犹如SCP基金会的怪物收容组织

“SCP基金会”正在像“共济会”“圣殿骑士”等元素一样,超越了自身的文本,升格为一个文化图腾。

3

当“SCP基金会”埋下的种子在其他领域生根发芽,其本身基于多人创作的弊端却日渐显现。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

有些分歧是天然的,比如语言的隔阂。SCP基金会的爱好者遍及世界各个角落,逐渐形成了基于各自母语的文化社群,进一步发展为各个语种的分站。每个分站有各自的管理者,亦定下了不同规范。

这对于那些单向输出的文化产品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SCP基金会”的创作体系下,各个语种的爱好者除了会阅读他人作品,还会反哺自己的创作。尽管有人一直积极地促进各分站的交流和互动,也会给不同分站的作品添加额外编号避免冲突,但没人有能力对这样庞大的作品群进行再整合和汇总。结果就是“SCP基金会”的爱好者越多,各分站反而越发走向分裂和自闭。

各分部基本独立,互不干涉各分部基本独立,互不干涉

还有一些分歧则来自人本身。对于SCP基金会创作方向的观念之争从未停止,一些人热衷于将流行文化引入到SCP系列中,创作了大量基于网络模因的条目;也有许多人坚持最初冷酷硬核的风格,认为太多娱乐化的内容最终只会沦为低级的玩梗。

许多创作者就在这样无止境的拉锯中丧失热情渐渐淡出,已经积累了近万条目的“SCP基金会”又让新入坑的写作者无所适从。至于社群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无可避免,光是中国分站就发生过多次分裂,今年初主站也曾有因核心用户要删除所有自己创作的近300条内容而引发的圈内震动。

但和严峻的“低龄化”问题比起来,上面这些也只是小巫见大巫。没有人知道这现象是何时开始的,只是回过神来事态已然不可收拾,众多初中生乃至小学生早已对SCP津津乐道。



《SCP秘密实验室》是一款免费的多人在线游戏。当14岁的玩家在嫌弃相关游戏的环境低龄化的时候,我们也得以一窥整个SCP社群在年龄层面有多下沉《SCP秘密实验室》是一款免费的多人在线游戏。当14岁的玩家在嫌弃相关游戏的环境低龄化的时候,我们也得以一窥整个SCP社群在年龄层面有多下沉

就和80/90后小时候也常沉迷于各类“世界未解之谜”一样,“SCP系列”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儿童似乎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区别就在于当年的地摊丛书变成了如今网络上的各类短视频。

这些视频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许多纯属挂羊头卖狗肉的流量垃圾,把各种猎奇片段剪辑在一起只为博人眼球。但对于低龄观众而言,这种汇聚各种SCP收容物的大乱炖视频可能和“奥特曼打怪兽”并没有太大区别,既紧张又刺激,因此深受他们青睐。

嗅觉敏锐的营销号们显然早早发现了这类财富密码,一些名为“XX说动漫”“XX哥哥”的账号,内容却都是国外网友制作的“SCP收容物”大乱斗嗅觉敏锐的营销号们显然早早发现了这类财富密码,一些名为“XX说动漫”“XX哥哥”的账号,内容却都是国外网友制作的“SCP收容物”大乱斗

客观来讲,这些内容并非此前“艾莎门”那样针对儿童进行的精神恐怖袭击,而是更接近于“Creepypasta”。这个词在中文里尚未有对应的翻译,是一个由“令人惊悚的(Creepy)”和“意大利面(Pasta)”组合起来的复合词汇,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甚至是一个可执行文件……多种令人不安的恐怖元素就像意面一样搅和一起,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

我们比较熟悉的“紫苑镇失传BGM”“航空失事录音”还有一些打开后就会强制播放女鬼叫声的PPT,都可归于这一范畴。

“SNOIC.EXE”算是游戏圈的一个经典Creepypasta“SNOIC.EXE”算是游戏圈的一个经典Creepypasta

尽管不及“艾莎门”那样性质恶劣,但这些诡异惊悚的内容显然也不适合在心智发育不成熟的低龄群体间广泛传播,尤其许多儿童尚且无法分辨这些作品究竟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可能因此留下心理创伤。然而就同众多“Creepypasta”的传播路径一样,被这些视频吓到的青少年往往会转发吓唬其他同龄人,甚至乐在其中主动去寻找新的内容,进一步加剧了此类视频的传播。

“低龄化”问题也反噬了SCP系列的创作环境。众多低龄爱好者涌入社群,想象力和精力同样旺盛的他们热衷于创作自己的条目,但绝大多数产物稚嫩粗糙。

SCP基金会的早期作品很少有直白的血腥描写,其中“细思恐极”的醍醐味本应该来自务实冷酷的写作风格。但青少年创作者往往更倾向于刺激的内容,偏好血肉横飞的描述和简单粗暴的武力值攀比,对高级格式的滥用更是让文章失去最基本的可读性。这样的低质内容充斥社区,引起先前爱好者的强烈反感。

深受其害的SCP基金会中文分部设立了年龄门槛,但这并不具有强制力深受其害的SCP基金会中文分部设立了年龄门槛,但这并不具有强制力

事情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低龄爱好者本身直接接触到的是大量低质的SCP创作,他们又反过来污染了SCP系列的创作池;成熟的管理员们厌倦了这样环境而离开,更年轻的管理者接手后因为缺乏经验往往让事情变得更糟。整个社群生态愈发混乱。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SCP基金会”被列入“儿童邪典”遭到管制时,除了家长们以外,还有许多了解这系列的人叫好,因为他们期望这一措施能有效遏制SCP系列的低龄化趋势。

在公告中被一起提及的“卡通猫”同样是近来流行的Creepypasta在公告中被一起提及的“卡通猫”同样是近来流行的Creepypasta

针对SCP基金会相关内容的限制其实在此之前就可见端倪,许多平台对关键词搜索早已有所限制,这篇公告算是让靴子落地。如今大部分平台都已经封锁了对“SCP基金会”内容的直接检索,大量二次创作的文字图像和视频内容遭到删除,中文分站再度成为国内SCP爱好者最后的家园。

4

“[数据删除]”是SCP系列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在报告中以留白的方式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也能增添文章的代入感。在一些高手笔下,“[数据删除]”有时还会被构筑为一个谜题,读者可以从其他细枝末节来推理被删除的部分,让阅读更具趣味性。

“SCP-579”则是一条讽刺“[数据删除]”被滥用的条目“SCP-579”则是一条讽刺“[数据删除]”被滥用的条目

而现在,SCP基金会本身在现实层面遭遇[数据删除],成为了“收容物”,可说是幻想照入现实。

“SCP基金会”发展过程中的失控也多少折射了多人创作的弊端。不受干预的自由创作带来了社区的蓬勃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管理缺失,意味着不可避免的“劣币驱逐良币”,意味着无边际的野蛮生长,最终带来整个社群环境的塌缩。

这倒正应了“SCP基金会”的口号,如果没有“控制”没有“收容”,那也就谈不上“保护”,最终只有“跑路”。

当然,这场风波并不会成为SCP系列的句点,它所积累的宝贵创意已然在各个领域生根发芽,其本身也注定将在世界科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全文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40
快速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评论时间
查看全部评论
  • 首页
  • 下一页
  • 页 / 共
作者:Lushark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相关阅读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