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时候玩的《爱的小屋》:是个披着三角虐恋外衣的山寨作品

长鼻君的怀古橱
经典回顾 2016-08-24
经典回顾 > 小时候玩的《爱的小屋》:是个披着三角虐恋外衣的山寨作品

《爱的小屋》这个游戏估计大家都见过,但用心玩过的不多。小时候觉得画面清新明亮,看上去特别幼稚,造型萌萌的,连主角摔下来的动作都显得那么卡哇伊。

但你们注意了,不要被以讹传讹的游戏名迷惑了,这不是个简单粗暴的英雄救美游戏,而是个勾心斗角的三角虐恋故事。它看似简单,却在FC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地位,从开发到问世无不体现出Hudson独树一帜的行事风格。

我一直觉得它们的苹果肌非常发达,用脸走路(误)我一直觉得它们的苹果肌非常发达,用脸走路(误)


什么,花生对牛奶没有爱?

《爱的小屋》这个盗版商起的名字实在是遗毒甚广,祸害无穷。总不能因为看到游戏里有一间房子,还会出现一圈爱心,就无视原作标题把它叫《爱的小屋》吧?


这里一定要给这款游戏正一下名,它叫《花生与牛奶》(Nuts & Milk)。顺便提一句,还没见过谁翻译成《坚果与牛奶》的。


说到花生与牛奶,就想到“♫硬撸爱的味道♫”,是受《爱的小屋》影响么?说到花生与牛奶,就想到“♫硬撸爱的味道♫”,是受《爱的小屋》影响么?

相信有不少玩家长大后,学习了英语,也找到了游戏原版,意识到《爱的小屋》这种叫法的荒谬,开始慢慢接受《花生与牛奶》,有时还能上论坛嘲笑一下其他网友。但大家还是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标题的格式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花生”和“牛奶”一个是男主角,一个是女主角,二人共筑“爱的小屋”(又绕回去了)。

但凡有这种想法的人,高考英语成绩一定好不了。再仔细看看标题吧,Nuts用的是复数形式。也就是说男主角牛奶一人,与好几位花生一起……

Pia!想哪儿去了!Pia!想哪儿去了!

这个花生根本就不是女主角的名字。人家女主的正式名字是酸奶。大家都是乳制品,只不过雌性比较爱吃醋,发酵成了酸奶,这样才跟牛奶配得上嘛。

打得好就能滚床单打得好就能滚床单

那么花生是谁?看到满屏乱跑想要追杀男主角的敌人吗?他就是花生,而且还不止一个,因此用的是复数。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角色的样子和名字一点都不像,难怪没有说明书的中国玩家会搞错。

不动戳大不动戳大


人数多也弥补不了智障的本性(不动戳大)人数多也弥补不了智障的本性(不动戳大)

现在弄明白了,这个游戏的标题其实象征着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跟“爱情”压根儿沾不上边。如果把“西门庆与武大郎”叫做《爱的汤剂》、“宋喆与王宝强”叫《爱的拥抱》……仔细想想,真是可怕极了。

“哥们儿,干了这杯花生奶。”——《爱的小屋》“哥们儿,干了这杯花生奶。”——《爱的小屋》


“工匠精神”的精髓

拜某位曲艺界大腕所赐,几年前单口相声汇报演出上的一句“工匠精神”,让国人重新认识了日本制造业。以至于搞IT的老板们都喜欢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流行到快成骂人的词了。现在以Hudson的《爱的小屋》为例,领略一下什么叫昭和时代的“工匠精神”。

先来看看游戏最重要的核心玩法。《爱的小屋》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玩家需要控制主角吃掉地图中所有的水果,之后地图最上方会出现出口,主角到达出口就可通过本关。在此期间,会有敌人追击,被其碰到即损失生命重新开始关卡。主角可以通过移动、攀爬绳索来躲避敌人的追击。

吃光全部水果扑倒美女,关门冒心的一刹总会让人产生诸多联想(不动戳大)吃光全部水果扑倒美女,关门冒心的一刹总会让人产生诸多联想(不动戳大)

好了,这就是《爱的小屋》的玩法,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还想不起来的话,请把上一段中的水果替换成金子再读一遍——这分明就是个不能挖坑的《淘金者》嘛。

“花生”就是炸弹人换皮“花生”就是炸弹人换皮

那再接下去看,《淘金者》的游戏模式分为单人、双人、编辑器三种模式,《爱的小屋》分为单人(A/B)、双人(A/B)、编辑器三种模式。不算换汤不换药的AB模式,单人和双人模式那时的游戏都有,问题出在编辑器模式。

之前在《小时候玩的《挖金子》,原来是个高大上的UGC项目》提到过,内置编辑器是该游戏的创造发明,偏偏《爱的小屋》也有编辑器,用法还和《淘金者》几乎一样。

《淘金者》虽是美国人发明的,但FC版可是Hudson做的啊。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爱的小屋》其实就是一款阉割了挖坑、卷轴设计的换皮《淘金者》。不愧是日本匠人,连阉割也做得这么认真细致,生怕别人看出跟原版的关系。

除了核心玩法,再来看看游戏界面。下图是FC早期任天堂系列游戏的标题画面:

《大金刚》《大金刚》


《成龙踢馆》《成龙踢馆》


发现什么规律了么?

任天堂的早期FC游戏,都喜欢在大标题下面用四排选项,分别对应单人A、单人B、双人A和双人B。然后在最下方写厂商名字和年份。

那么再来看看《爱的小屋》标题画面:


一目了然,排版、颜色都一样,连“2 PLAYER”这种语法错误都照搬不误。在原版狭小的空间内,还能塞进“GAME EDITOR”这一选项,没有日本人那两把刷子的“工匠精神”是做不到的。

有人说了,大家玩法模式差不多,界面相似也很正常啊。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很多FC游戏的标题界面都应该一样咯。

来看看两个月后同为首批第三方的南梦宫是怎么做的吧:


人家《铁板阵》的标题画面,一看就不是任系的,结构清晰又有节操。双人游戏也写的是正确的“2 PLAYERS”。

不说标题,来看美术。



左:《爱的小屋》,右:《大金刚2》左:《爱的小屋》,右:《大金刚2》

香蕉怎么偏偏都是两瓣呢?别以为翻个面我就不认识了。苹果的高光位置都一样,绳索必须是镂空铁环挂个实心坠子。

这都不算什么,还有更劲爆的呢。模拟器普及后,有好事者把《爱的小屋》ROM里的数据导出,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还有任天堂的log。除非窃取代码,否则这种log是不可能出现在其他公司游戏里的。这让人不得不怀疑Hudson和任天堂的奸情。原来“爱的小屋”指的是这个啊……

都穿一条裤子了,就别遮遮掩掩啦都穿一条裤子了,就别遮遮掩掩啦


第三方的头一炮

别看《爱的小屋》就是个换皮抄抄抄的游戏,但是在FC乃至整个游戏行业的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第一款在任天堂主机上发售的第三方游戏。

或许有人会说,即便这样,那也只能说是FC的里程碑,没必要说有业界影响力吧。在此之前雅达利等一干主机商,不也是第三方满天飞?

这就要说到任天堂给游戏行业贡献的一项制度,即所谓的权利金制度,或者更恰当一点:开发授权制度。FC之前的主机游戏是随便放开了做,也直接导致“雅达利冲击”给电子游戏市场造成的灾难打击,垃圾游戏卖不出去惨遭掩埋。

洛阳铲挖出差点毁灭游戏业的文物洛阳铲挖出差点毁灭游戏业的文物

任天堂原本在FC上自己玩自己的,后来为了扩展市场开放其他开发商进来,但又不能像雅达利那样放任自由,一套类似封建社会的授权制度被发明了出来。

任天堂向下授权Hudson开发游戏,Hudson向上交保护费,同时自己向下再鱼肉没有获得授权的厂商,如世嘉和Tecmo。这套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索尼和微软的主机。

《爱的小屋》就是Hudson给任天堂交的第一颗人头,因此在游戏里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也不足为奇了。因为log的关系,让人猜测任天堂很可能手把手教Hudson使用FC开发工具。这也是Hudson虽同为首批第三方,却比其他两家更受任天堂照顾的佐证。

山内溥对第三方的苛刻是出了名的山内溥对第三方的苛刻是出了名的

可是,《爱的小屋》毕竟脱胎自《淘金者》,两个游戏的FC版差不多都已完成,如果再一起上市,难免会让细心人发现其中猫腻。对于拿来主义这件事,Hudson自己心里是门儿清的。于是小蜜蜂耍了一个心眼,把明明更早开发完的《淘金者》故意延后三天发售,这样《爱的小屋》这个自家的换皮游戏反而成了授权制度的见证者。

大概也就任天堂能比肩了大概也就任天堂能比肩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爱的小屋》也是FC上第一款针对女性用户的游戏。在还是小学男生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当时,能够用可爱的画风积极拓展新的用户群体,还是要给Hudson点个赞。


没有街机版的街机游戏

《爱的小屋》在制作的时候,一切都是以《大金刚2》为标准看齐。因此游戏中可以发现浓浓的任式街机游戏风味——没有卷轴,所有关卡在一屏里完成。关卡内容较短,很快可以打完。

作为Hudson的首款家用机游戏,《爱的小屋》并没有街机版。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该游戏是以女性玩家为对象,而她们平时是不会进入街机房的。

但《爱的小屋》也不能说是个原创品牌,在FC版之前,Hudson就在众多PC平台上推出了同名游戏。可是FC版和PC版的内容是风马牛不相及,从角色到玩法都不一样。

PC版的《爱的小屋》不是一个横版平台游戏,游戏的镜头是像日式RPG那样俯视,因此玩家不能操控角色进行跳跃这样的比较难表现的动作。游戏的目标也不是最终逃脱,而是只要收集所有的水果可以过关。

PC版的苹果和香蕉还没有被大金刚的画风污染PC版的苹果和香蕉还没有被大金刚的画风污染

既然是针对女性的游戏,主角也带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在PC版中,主角的名字依然叫牛奶,但是性别却变成了女性。游戏里也没有男朋友这种说法,所以才把名字起作《花生与牛奶》。而《爱的小屋》的译名显然是盗版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结果——只看到FC版的演出,却不知PC版的渊源。



展开全文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2
快速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评论时间
查看全部评论
  • 首页
  • 下一页
  • 页 / 共
作者:长鼻君的怀古橱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相关阅读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