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玩家们听到某游戏被“惨遭动画化”的时候,往往得充斥复杂的心情去看待这事,一般来说是“能动就行”,当然也有“差不多得了”的时候,不过《赛博朋克:边缘行者》可不在两类之中,这部由扳机社改编的动画在网飞一经放送,如同一剂“复而康”扎在所有曾沉醉于这个世界的玩家心上,又痛又爽。
动画承袭了扳机社一贯优秀的制作水准——流畅充满张力的打斗、各有特色的角色设定、以及高度还原的场景,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扳机社满满的诚意。
在剧情上,虽然仍旧是“Boy Meets Girl”的传统主题,但在今石洋之和大冢雅彦的精心刻画下,一颗冰冷又炙热的赛博朋克精神内核被投入故事之中,诞生了让所有人怅然若失的“后劲”。
于是玩家纷纷回归,短短一周内游戏在线人数翻了三倍之多,一方面是1.6版本的更新带来了新的游戏内容,但更多的人只是想回去看一眼那个被动画高度还原的世界,来一场赛博圣地巡礼。当然,以暴揍亚当重锤作为旅途的结尾是几乎所有V的自然选择。
然而《边缘行者》的走红并不仅仅将同名话题推上热搜,同时还使另一个在西方世界有些敏感的词条登上了推特趋势——“Loli”。
萝莉(罗马字:Loli 或 Rori) 是对处于一定年龄阶段或具有某类身体形态的女生的描述词,在西方形容早熟的性感小女孩,东方用于形容可爱的女孩子。是ACG次文化中最为著名的萌属性之一。这是萌娘百科中对于loli这一词条的解释,事实上,正是东西方对于loli的不同理解和态度正是其话题讨论的根本原因。
讨论的起因是在一次访谈中,制作人Saya Edler提及CDPR公司内曾发起投票想要移除丽贝卡这一角色,他们认为该角色是一个Loli,Loli不应该存在于夜之城。而扳机社坚决拒绝此番举动,根据她的描述,扳机社就像是在说“No, the loli must stay”。在扳机社的坚持下,人见人爱的丽贝卡才保留了下来,并在放映后成为连她这个最早的反对者也赞不绝口的“Best girl”。
从这段访谈中,我们不难看出来西方世界对于儿童相关的敏感态度,也正是如此,当英文网络世界的无知路人看到loli话题在趋势榜上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什么鬼恋童癖?”。
Loli一词起源于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洛丽塔》,对于西方世界的人来说,这个被敬而远之的词意味着恋童癖、性犯罪等,这样的态度也辐射到了其他方方面面,B站的某位外籍UP主也曾表示在欧洲社会的主流观念里,JK和Lolita服饰是不被认可的,许多热爱这一题材的女生要想自由地穿上喜欢的衣服,只能搬到亚洲国家。
与西方一贯的反对的做风相比,远在东方的动漫天国日本的情况更为复杂。在宫崎勤事件以前,日本社会对于这块儿童色情领域的法律几乎是一片空白,市面上充斥着儿童性写真和萝莉色情漫画。而在宫崎勤事件之后,由于警方在宫崎勤家中发现大量的色情动画录像带,大众认定色情动画是导致宫崎勤犯罪的诱因,尤其是儿童色情动画。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和不实报道,矛头指向了整个“御宅族”,即便是正常向的作品免不了陷入舆论风暴,ACGN行业陷入萧条。
当然,复苏很快就到来了,庞大的市场和输出能力让ACGN行业迅速摆脱了污名,同时loli题材也在市场规范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loli角色由此诞生。
不过宫崎勤事件的影响并未就此消散,为了规避风险,创作者们养成了模糊角色年龄的习惯,甚至干脆就画妹硬说姐。这种行业内共同的默契促使loli这一词的含义在日本的变化——单指体型外貌的娇小,而不强调年龄。
总而言之,东西方对loli的不同认识促成了“扳机社怒保loli”这一幕后趣事,也引发了许多剧外讨论:“loli到底是指未成年少女还是单指身材矮小可爱的女孩?”“丽贝卡算不算loli”“该不该用loli去形容一个成年女性”等等。对于那些熟悉日本动画的人来说,答案根本无需多虑,但在其他纯路人眼里或许还得争吵一番。
不论如何,观众们都庆幸扳机社的坚持,正是日本制作方的魄力和自信让我们能遇到这样一个“Best girl”。近年来,政治正确在西方世界越来越常见,不论是游戏还是动画,创作者们都要被迫为自己的作品做出一定妥协,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厂有些执拗的保守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起来,“幸好日厂审美在线”也是玩家们反复提及的话。
扫码关注
游研社公众号
小程序
游研社精选
- 首页
-
- 页 / 共页